您好,欢迎进入陕西红色教育研究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研学 > 红色故事

联系我们

单位:陕西红色教育研究院
手机:15592969918
邮箱:22912923@qq.com
官网:www.ganjiaoyuan.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区艺腾大厦

重温红色延安故事——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

来源: 2018-02-14 11:07:22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摄影师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了他无数的精彩瞬间。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或意义非凡,或感人有趣。其中有一张《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更是令人过目不忘,因为定格在镜头中的是毛泽东平易近人、与八路军小战士亲密无间的动人形象。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中国著名摄影家石少华。1964年,毛泽东在家中设宴招待石少华,在谈到他的摄影作品时,毛泽东说:“你为我拍的照片都很好。”他又特意指着《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这张照片和另外一张《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亲切谈话》的照片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幅。”

  石少华,广东番禺人,1918年5月生于香港,早年在广东求学。1938年春天,石少华到延安,相继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底,石少华被派往冀中军区任军区宣传部宣传干事、摄影组组长。1940年创办冀中抗日根据地摄影训练队。1943年任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1948年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石少华相继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新华出版社社长等职,是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二、第四届主席,1998年6月在北京去世。

  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在交谈(1939年摄)

  石少华从事摄影工作50年,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是我党摄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奔波于祖国四方,出访过许多国家,拍摄了大量为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摄影作品,闻名遐迩。他的作品,有些虽已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但至今对人们仍然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堪称不朽之作。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照片,记录了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反映了解放区军民英勇战斗的光辉事迹。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埋地雷》《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地道战》《子弟兵母亲戎冠秀》《飞檐走壁》《解放张家口》等。这些摄影作品是他在战争年代那特定的环境里深入生活,和广大指战员一起战斗,敏锐地捕捉典型形象的产物,是他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相结合的结晶。

  这张《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拍摄于1939年4月24日上午。这一天,毛泽东乘车到位于延安南门外的抗大校部。上午8点左右,当毛泽东乘坐的汽车快到抗大校部门前时,有两个小八路兴冲冲地从南河边沙滩上跑过来,想看看毛泽东。车子停下来,毛泽东从车上走了下来,望着两个呆呆看着他的小鬼,微笑着停下脚步,俯下高大的身躯,和蔼地问道:“小同志,你们多大了?”个子稍矮的小八路抢答:“我十四、他十五。”毛泽东又问:“你们这么小,为什么参加革命啊?”两个小八路同声回答:“为了打日本,解放全中国!”听着两个小八路的豪言壮语,毛泽东笑了。毛泽东点了点头,左右端详了他们一下,又问:“你们跑来看我,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知道,您是毛主席!”两位小八路异口同声地答道。毛泽东说:“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接着,他问:“你们读过书没有?”两个小八路摇摇头。毛主席伸出左手,用右手的食指做笔,在左手的掌心里一笔一画地把“毛泽东”几个字写了一遍,耐心地边写边教两个小八路“毛”字怎么写,“泽”字怎么写,“东”字怎么写,并问:“记住了吗?”两位小八路回答:“记住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以后工作有的是你们做的。”就在毛泽东在手心比画教字的瞬间,石少华轻轻摁动了相机快门,摄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一领袖与一高一矮两个小战士亲如一家的感人场面,被永远定格。

  这张珍贵的照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署石少华的名字。毛泽东也曾问他,照片为什么没有署名?石少华说,1939年9月他离开延安到晋察冀以前,把在延安拍摄的500张左右照片的底片全部留给了抗大,但这些底片在日本的一次轰炸中丢失了。为了避免发生误认,他没有去认领那500张照片。毛泽东说:“我记得很清楚,这张照片是你拍的。”此后,这张珍贵的照片开始署上石少华的名字。

  这张照片中个子稍高的小八路安定保,当时是抗大东北队队长张学思的通讯员。1944年,他在跟随“东干队”的同志潜往东北敌占区,路过当时的热河省会承德附近时,被日军包围了,战斗中,“东干队”的同志有60人牺牲了,安定保从此也没有了消息。张学思后来回忆说,由于当时日军尚未投降,形势恶劣,“东干队”的同志是分批潜回东北的。而他随身带的只有马夫,安定保是与其他同志结伴同行的,至今下落不明,结果一定是凶多吉少。照片中矮个子的小八路刘长贵,1945年随“抗大”转战到了东北,在解放本溪、抚顺、沈阳等战斗中流过血、负过伤,后又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部队精简整编,刘长贵转业到海城市交通局当科长,后又调到海城丝绸厂任监察委员、设备动力科长、基建科长等。

  刘长贵的一位战友在军事博物馆为他复制了一幅《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刘长贵也精心制作了相框,悬挂在居室中央。当年的小八路已经年过花甲,他最想知道的还是当年拍摄这张让他终生难忘的照片的摄影记者是谁?他现在在哪里?时间到了1986年的4月中旬,时任新华社副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石少华来到辽宁丹东。有人告诉他,有了那位矮个子小八路的下落。而此时的刘长贵也接到通知说,当年拍摄那张《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照片的记者来到了丹东。石少华很是担心,因为,很多年来,已经有很多个“小八路”来认照片,但都不是真的。负责接待刘长贵的同志和他聊起了当年的情景。刘长贵说,当年他很小,只记得为他们拍摄照片的人个子高高的,有高高的鼻梁,旁边还站着扛摄影机的外国人。刘长贵说的这个细节让石少华激动不已,他心里说:是他,一定是他!

  在丹东的锦江宾馆,两位老人相见了。刘长贵说:“你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变,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模样,就是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所以一直没有找到你。”石少华也说:“你这个小八路,让我找得好苦呀!”刘长贵对当年的事情还记忆犹新:“当年我这个穷小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照相机呢!”石少华说:“就在我给你们拍照后,我还听到毛主席对你们说,要好好学习,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全国解放后,有的是工作等着你们去干哩。”“对!对!”刘长贵激动地说,眼睛里闪动着泪花,满怀深情地说:“这张照片成了我的传家宝。我一看见它,就想起延安,想起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石少华激动地告诉刘长贵:“毛主席生前讲过,他最喜欢我给他拍的两幅照片,一幅就是毛泽东和小八路在一起,一幅就是毛主席和陕北农民谈话。”两位阔别了47年的老人,欢声笑语,喜庆相逢。

  这张珍贵的照片今天看来都让人倍加感动,它反映的是领袖的平易近人,是领袖与八路军小战士的亲密无间。延安时期是一个奋发的年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是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那个年代,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打成一片,这些屡屡见诸党的文献的论述,毛泽东既是首倡者,又是模范的实践者。党爱人民,人民爱党,陕北高原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高唱着《东方红》《绣金匾》,高唱着“共产党毛主席天心顺,普天下的老百姓都随了红军”。也正因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使中国共产党在小小的山沟里成就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选自中国延安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